详细介绍:
(一)园林植物景观意境
1. 释义
园林植物景观意境是一个偏向审关的概念,观赏者经由匾额题咏等暗示,对植物景观从单纯的外在关的欣赏升华到对其意蕴内涵的体味,是“情”与“景”的融合,也符合对“天人之际和谐”的宇宙观的追求。古人认为有景而无境是只有其表而没有灵魂,只有体味到了意境传递的感情才能对“景”产生更深刻的认识。
2. 特征
(1)山中似有故人来—拟人化
在“以儒化民”的文化氛围中,文人根据各自的素养,水平,对植物做不同的欣赏,但总的都是寻找植物的某些内在特性,赋予文化内涵。在文人眼中,很多植物都有特定的含义,形成了有典可循的文化体系,成为中国文化传统的一部分。例如“岁寒三友”的关誉,夭夭春桃,清馥香李,菊的傲,兰的雅等等不胜枚举。
(2)芭蕉叶上无愁雨—多元化
“芭蕉叶上无愁雨,只是听时人断肠”,植物景观的意境不仅可以从视觉上获悉,也能从听觉、嗅觉、联想层次上来体味。不仅如此,四时更替、朝晖夕阴、雾晴雨雪皆可将园景装点一新。就如拙政园的“远香堂”借莲的香气来抒发仕途坎坷,渴望“闻达于诸侯”的理想。植物的季相变化也能描绘出不同的意境,例如同是荷,“小荷才露尖尖角”我们看到了生活的恬淡和意趣“映日荷花别样红”是一番红荷招展,凌波盖翠的繁华“留得枯荷听雨声”则是枯荷秋雨稍解寂寥的理性思辨。
(3)月映竹成千个宇—诗意化
园林与诗词书画密切相关,许多园林景观意境的传达都依赖于诗词书画、匾额题咏的点缀和发挥与暗示。例如武陵春色取《桃花源》世外桃源之意。“暗香疏影楼”取自林和靖“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之景“闻木摒香轩”取自黄庭坚问佛的典故。
(二)园林植物景观意境的分类
1. 紫气东来顺—趋吉纳祥
古人极讲究吉祥如意,就算是挠痒痒用的器具,也要做的似仙芝比神器,起名“如意”,足可见古人对寓意吉祥的重视。园林中的建筑、植物配置也有寓意吉祥之举,虽有世俗之嫌,但是植物搭配相得益彰,亦有沿用。例如“玉堂富贵”:玉兰,海棠,牡丹,桂花的组合,形成了花期交替,高低层次搭配的模式,在园林中多有应用,例如颐和园的“乐寿堂”。
2. 谁为表予心—文人意趣
自古以来,文人一直徘徊在仕与隐的选择中,往往以不得志而告终,以放逐山林之间来“养浩然之气”。无奈这仅仅流放了他们的肉体,而内心仍被庙堂捆扎,于是在“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的心态下,就有了“拙者之为政”的拙政园,有了“香远益清”的远香堂,有了“萧条梧竹月”的梧竹幽居等等。当然,这其中也不乏看透官场,但求林泉之乐的高士,就如惘川别业的王维。辛夷坞,鹿柴,文杏馆等等,透着的都是山野林间的逸趣,举一杯清酒,邀挚友成双,赏三四株香梅翠竹,乐五六靡鹿丹鹤,一匕八点星天外,数九斗一太微垣,自得十全人生。
3. 晨兴理荒秽—躬耕之乐
古代中国以农立国,儒道两家也对农业十分重视,在这些思想的浸润下,就培养了造园者较为浓厚的重农事,亲田园的感情,士大夫在厌倦波诡云橘的官场之时,农耕环境的特点恰好符合了他们回归自然山水的精神需求。例如拙政园的“林香馆”,留园“又一村”,园中多栽有果树。这类景观也常出现在皇家园林中,例如圆明园中“北远山村”,静明园“溪田课耕”等,是统治者表达亲民,体验归隐之乐的场所。
4. 行到水穷处—禅意深深
园林之隐在陶,谢的时代已经很明显了,而禅宗思想的引入与渗透让“芥子纳于须弥”的禅观普遍应用于造园之中。据潘氏《豫园记“园东而,架楼数椽,以隔尘世之嚣”,这样就很巧妙的实现了屏俗。入门不远,西北边的一座小坊“人境壶天”正表达了这种闹中取静、小中见大的空间内涵。
(三)园林植物景观意境的表达手法
1.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三维空间空间
组织的形式有很多种,限于篇幅,仅就三个方而进行说明:
(1)立意在先,主从明确:
多样统一是形式关的原则之一。在园林布局的植物选择时,先定基调于全局,然后依照各个区块的主题来选择相应的植物。西湖的植物配置颇具特色,以时序为轴,串起各个景点,做到四时有景可赏。苏堤以垂柳和春花植物为主,合“苏堤春晓”之境,曲院风荷以荷花为主景,搭配紫薇、莺尾、石榴做夏景,满陇桂雨以桂花为主景“月中寻桂子”的秋景也颇有诗意。孤山以梅花做主景,突出冬景等等。这样只要配置得当就可获得多种多样的表现出植物形态、生态与神态的植物空间美。
(2)虚实渗透
虚与实的对比在园林空间构建时应用频繁。而在植物景观意境营造时多表现为:眼前所见之景为实,体味联系之境为虚;实物之景谓之实,倒影之景谓之虚“种蕉可以邀雨,植柳可以邀蝉”,古典园林中的匾额、题咏对虚实之景的营造至关重要“雪香云蔚亭”以梅花数本绕亭栽植,结合迎春等营造春天的景象。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梅即是香雪,以“云蒸霞蔚”之态缭绕在亭子周围,在匾额的点景之下不单单是蜂舞蝶绕,云霞浮动的生动春景,也暗指亭子所在山之高“暗香疏影楼”位于假山之上,俯看园中水系,楼前植一株梅花,辅以玉兰等芳香植物,月影浮疏之际,意境自出。也可以蜀南“竹”,“海”字不止言眼前所见竹林之广,也暗示了观者、风过林梢时带起的“涛声”。
(3)动静结合
动静结合是我国传统造园手段之一。意境营造的“动”一是指观赏主体的动,也就是在园中游览之时,通过树障、花篱的应用,分割空间形成园中有园,步移景异的观赏效果。二是指观赏客体的“动”,也就是四季更迭,朝夕交替,气象万千带给园林植物景观的改变。所谓“静”就是于咫尺之间通过对比,虚实,明暗等来感受空间的层次。如避暑山庄“梨花伴月”。初春时节,梨花盛开,如入仙境。清风拂过,花瓣飞扬,看上去像满山飘起雪花“明月来相照”时,梨花与月相伴,银辉与花齐芳,有诗云“云窗倚石壁,月宇伴梨花。四季风光丽,千岩土气嘉。莹情如白日,托志结丹霞。夜静无人语,朝来对客夸。”
2. 疏影横抖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多维空间
古典园林不单是一门视觉艺术,人们对植物景观的欣赏,往往需要从姿态,色彩,芳香,声响,触感等等多方而进行。造园者往往由借景、虚景,全而调动听觉,嗅觉,触觉等多重感官。
(1) 竹露滴清响—听觉
将声音应用在园林中的做法古已有之,风声,雨声,水声,动物鸣声都可以借到园景之中。拙政园中的听雨轩,院内一角植芭蕉,借雨打芭蕉产生的声响效果来渲染雨景气氛。承德避暑山庄内的“万壑松风”因借助风掠过油松林而发出的涛声而得名。玉泉山十六景之一的“风重清听”,既有北方的豪迈也有文人儒士的雅韵。阳春三月,西湖“柳浪闻莺”,避暑山庄“莺嗽乔木”都是营造黄莺或飞舞于乔木之中或穿梭在柳枝间,竞相啼鸣,生机勃勃,好不热闹的生动景象。
(2)炎天映日开—视觉
植物的色彩能给园林带来极为明显的艺术效果,例如避暑山庄的“金莲映日”周围遍植金莲,与日光相辉映如黄金覆地,光彩夺口,“梨花伴月”梨花洁白无瑕与月光皎洁相呼应,天地间光华浮动,营造了梦幻般的境地。
(3)为有暗香来—嗅觉
传统造园善于发挥植物芳香的功能,以其绵绵不绝的香气引发游人探寻,暗示着不尽的意蕴内涵。常用的有梅花的冷香,荷花的清香,兰花的幽香,桂花的浓香等等。圆明园中“映水兰香”以兰香比喻稻香,拙政园“玉兰堂”中玉兰与桂花搭配,色、香宜人。
中国古典园林沾染着中国文化的韵味,博大精深。现代的植物景观营造有些不适于古典园林,但是古典园林植物景观意境营造的手法对当代新中式风格的营建以及小庭院扩大空间,延续景深具有启示性的作用。
地址:西安市太白南路181号西部电子社区181号
网址:www.sxple.com
电话:029-88248550 029-8822864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