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介绍:
压浆料
压浆料一种专用于后张法预应力管(孔)压浆施工的产品由多种优质水泥基材料和高性能外加剂优化配制而成,具有优异的流动性,浆体稳定,充盈度好,凝结时间可调,无收缩、微膨胀,强度高,不含对钢筋有害物质等特点。
基本信息
保护预应力筋不受腐蚀,保证预应力结构的安全
保证预应力筋与混凝土之间的粘结力,让它们之间的预应力有效传递,使预应力筋和混凝土共同作用。
消除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在反复荷载作用下应力变化对锚具造成的疲劳破坏,延长锚具使用寿命,提高结构的可靠性。
应用领域
各种铁路、公路后张法预应力桥梁孔道压浆。
大型预应力结构孔道压浆。
各种砼结构接头处止漏灌浆。
帷幕灌浆,锚固灌浆,空隙填补或修复等。
技术指标
JTG/T F50-2011《公路桥梁施工技术规范》
检测项目
|
指标
|
氯离子含量,%
|
≤0.04
|
凝结时间,h
|
初凝
|
≥5
|
终凝
|
≤24
|
流动度,s
|
出机流动度
|
10~17
|
30min流动度
|
10~20
|
泌水率,%
|
3h毛细泌水率
|
0
|
24h自由泌水率
|
0
|
压力泌水率,%
|
0.22MPa
|
≤1
|
0.36 MPa
|
≤1
|
抗压强度,MPa
|
7d
|
≥40
|
28d
|
≥50
|
抗折强度,MPa
|
7d
|
≥6.5
|
28d
|
≥10
|
自由膨胀率
|
3h
|
0~2
|
24h
|
0~3
|
对钢筋锈蚀作用
|
无锈蚀
|
展开
施工应用
施工要点
水料比为0.26~0.28,可根据灌浆部位不同进行调整。
首先在搅拌机中加入实际拌合水的80%-90%,开动搅拌机,均匀加入全部压浆料,边加入边搅拌。全部粉料加入完毕,然后快速搅拌3min,加入剩下的10%-20%的拌合水,继续搅拌2min。
压浆料自搅拌至压入孔道的延续时间,视气温情况而定,一般在30~1h范围内。
压浆料在使用前和压注过程中应连续搅拌,以维持浆体的均匀性和流动性。
压浆时应使用活塞式压力泵或真空泵,压力需大于0.7MPa。
压浆时浆体温度应保持在5℃-30℃之间,否则应采取措施满足条件。
注意事项
搅拌机转速不低于1000r/min。
因延迟使用所致的流动度降低的水泥浆,不得通过加水来增加其流动度。
施工时,在高温条件下,应选择温度较低的时间,如夜间施工;在低温条件下,应按冬季施工标准进行。
双层复合袋包装,净重50公斤/袋,保质期为6个月,超期使用应经试验验证后合格方可使用。
应避免阳光直接照射,注意防潮及包装破损,要放在托板上离地贮存于干燥通风的室内。
发展历程
在国内,早期预应力孔道灌浆所使用的传统压浆料一般为纯水泥浆,施工时,采用水泥、水、减水剂、膨胀剂等进行现场配制。现场配制的灌浆料必须满足:水灰比为0.40~0.45,掺入适量减水剂,可以把水灰比最低减小到0.35;压浆料最大泌水率不得超过3%,泌水应在24h内重新被灰浆吸收;压浆料的粘稠度应控制在14-18s;压浆料在凝固前具备一定的膨胀作用;压浆料试块的抗压强度不低于50MPa。现场采用水泥、各种外加剂和水配制压浆料,通常存在各种外加剂兼容性不良、水泥与减水剂适应性差等问题,造成孔道灌浆存在以下严重问题:(1)浆体质量稳定性差、流动性差、流动损失快,体积稳定性汪良;(2)新拌浆体泌水大,易离析分层、浆体中微沫多,流动性不好,凝结时间不适中,浆体压浆时往往不顺畅,易堵管,施工速度慢,孔道也很难成饱满状态等;(3)硬化后浆体不密实,气泡、针隙类空隙多,与预应力筋粘结不实,浆体中甚至有断纹,孔道不饱满,高点外浆体起粉等。上述问题不仅影响施工,而且直接关乎桥梁结构的耐久性及安全使用。
近年来,国内对现场配制的传统压浆料进行了一定的改善,采用水泥、水和多种外加剂进行配制,有效解决现场各种外加剂兼容性不良的问题,但由于我国地缘辽阔,各个地方用于生产水泥的原材料不同,生产出来的水泥差异性很大,因而水泥与外加剂适应性差的问题仍然存在。
在国外,孔道灌浆现场使用的压浆料通常为预拌商品压浆料,预拌商品灌浆料是工厂化的产品,事先通过试验设计,然后在工厂配成均匀的粉体,包装成袋,在施工现场只需按说明加水搅拌成浆体即可。采用预拌商品压浆料可以有效解决各种外加剂兼容性不良、水泥与减水剂适应性差等问题。
于2011年8月1日国内JTG/T F50-2011《公路桥梁施工技术规范》的实施对压浆浆体性能各方面指标要求都有很大的提高,现场预拌根本就不能再符合要求,最终被淘汰。以重庆博锐达建材有限公司等新型建筑材料企业研发的预拌商品压浆料逐步占领市场。显然国内的压浆技术水品随着大弧度提高能更好的是保护预应力纲筋不外露而遭锈蚀,保证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安全;使预应力钢筋混凝土有良好的粘结,保证它们之间预应力的有效传递,使预应力钢筋与混凝土共同作用;消除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在反复荷载作用下应力变化对锚具造成的疲劳破坏,延长锚具的使用寿命,提高结构的可靠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