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的园林建筑文化中,亭子既是重要的景观建筑,也是各路文人雅士在园林中进行品茶聚会、挽联题对的重要场所,长此以往逐渐形成了以亭为中心,以文人雅士在此进行品茶作诗、以琴棋书画会友等为具体表现形式的中国古代传统园林文化。
古代园林中,观景亭子凭借自身精巧别致,造型多变而充实了古代园林文化中的建筑类型,并从中形成了富有自身特色的艺术张力,从石亭子的修筑与文化内涵中寄托了建造者的情感表达和精神沉浮。
北宋时期的大文人苏舜钦曾因支持政治改革而在朝廷派系的党争中受到诬陷,被免职后闲赋居住在苏州。在苏州的这段时间里,他购买了当地一座废弃的庭院,在江南水乡特有的自然环境中,依靠水的环境在湖畔修筑了观景石亭子。苏舜钦因“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而联想到自身的遭遇和过往经历,故而将买下的庭院和新修建的景观亭子就命名为“沧浪亭”,从此自号沧浪翁。
整体庭院以沧浪亭为中心,采用修建风雨连廊和将湖水围起来的方式打造了整个景观,这样的构造方法意在表达苏舜钦对朝廷现状与对他判处的不满情绪,同时体现出了他不愿意和奸臣为伍的高尚情操。到了苏舜钦的人生后期阶段,其内心所反映出的淡定与清隐的心态也随着体现在了他所修建的沧浪亭的景观意境构造之中,如:“觞而浩歌,踞而仰啸,野老不至,鱼鸟共乐”,表现出了苏舜钦在人生后期阶段心态上潇洒豪迈和怡然自得的从容心态。
古代园林中苏州拙政园中所修建的扇亭,名为“与谁同坐轩”,名字的由来取自苏轼的《点绛唇》“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别乘一来,有唱应须和。”该座观景亭子原为清末富商张履谦为纪念祖先制扇起家的历史而斥资修建的。入园观亭,满眼皆是景观:亭台的扇面两侧的实体墙面上,设计的扇形空窗分别对着拙政园中的三十六鸳鸯馆与倒影楼,而亭子背后的后山名日面山,面山上所筑的窗又正好可以窥见山上的签亭;除此之外,笠亭的顶盖又通过巧妙的设计手法使得在视觉角度上恰好地构成了一副完整扇子的形态。这一环套一环的精美风景都体现在了园林与亭台的修筑与设计之中。在这样秀美如画的园林景观中,一句“与谁同坐”的反问,不禁令人遐想翩翩,观景亭的设计与内心情感既表达出主人与清风、明月为伴的孤傲自得,又流露出几分寂寥与期盼。
小结:石亭子、凉亭、六角亭等各种亭子在中国古典园林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园林亭子是历史长河中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中国古典园林石亭子制作和图片样式深受儒释道等多家思想的影响,同时又反映出宗教信仰、人文艺术,地区的独特的人文思想。得天独厚的条件使亭子成为了国内物种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滋养出了风格古朴自然、宁静秀雅的园林亭子,有着不可或缺的研究价值。